2024年,金靜中在古建筑修繕現場巡查。嘉善官方供圖
對于基層文物保護工作者而言,日常工作與基層社區治理緊密相關,面對的情況更為復雜。
2016年,當地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王宅出現主體結構問題,亟需檢查整修。然而,王宅權屬性質復雜,居住著近百戶人家,協調各文保單位、說服住戶配合文物保護工作就是一項大工程。
為此,金靜中一家家上門排摸,根據文保單位的級別、屬地(社區),組織業余文保員合理劃片分區,各點落實到人,耗時3年時間,圓滿完成王宅修繕保護工作。
正是這股求細求實的勁頭,讓金靜中一頭“扎”進文物的海洋,從“門外漢”做成了“土專家”。
“不可移動文物是先民在歷史、文化、建筑、藝術上的具體遺產或遺址,彌補文字和歷史等記錄的不足之處,具有無法比擬的歷史文化價值。”在金靜中看來,文物安全無小事,修繕文保單位時,必須嚴格按照文保要求一一完成。
修繕古建筑,高空作業是家常便飯。對于患有恐高癥的金靜中來說,每一次攀爬都是巨大的心理挑戰。
“恐懼可以克服,但文物等不起!”每當看到古建筑殘損部位,金靜中總是咬緊牙關沖上前,確保施工數據分毫不差,腿抖得厲害,手卻穩得像老匠人。
在其推動下,西塘鎮建立了完善的文物保護工作機制。建筑修繕,民居改建、裝修等都有科學嚴謹工作流程;文物保護工作者實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巡查,發現問題立即上報、處理,為古鎮保駕護航。
“這些老房子、老物件會說話,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它們的故事一直講下去。”每當看著天南海北的游客被古鎮原生態街巷、建筑吸引,金靜中心中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同事們說,他是“工作狂”,一門心思撲在文物上;妻子笑稱,他是“嫁給古鎮的人”;居民眼中,他是令人心安的老朋友……
當暮色籠罩飛檐翹角,金靜中的巡查日志又添了新的一頁。他和無數默默無聞的文物守護者一樣,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用責任與熱愛織就一張保護網,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