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天問二號任務新聞發言人 韓思遠:它很有可能蘊含著太陽系誕生之初的一些原始的信息,這對我們研究太陽系早期的一些物質組成,包括它的形成過程以及演化歷史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科學研究價值。
天問二號的另一個探測對象——主帶彗星311P是一顆運行在太陽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它同時具備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特性,這類天體的存在打破了天文學家的固有認知,因此研制團隊決定造訪這顆“小行星帶的‘叛逆者’”,探索未解之謎。
邊飛邊探邊決策
天問二號將面臨多重挑戰
天問二號任務實施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由于我們對任務目標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天問二號采取邊飛邊探邊決策的探測思路來應對多重挑戰。
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天問二號任務新聞發言人 韓思遠:在微弱重力的環境下,我們要實現對小行星的穩定的附著和采樣。2016HO3小行星的平均直徑僅有41米左右,同時這顆小行星也處在高速自旋的狀態,在這種復雜的工作環境下,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對小行星的穩定附著以及取樣返回。
小行星2016HO3和主帶彗星311P距離地球都非常遠,探測器會飛行相當長的距離,工作周期非常長,這也是天問二號任務的難點之一。
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天問二號任務新聞發言人 韓思遠:在探測過程中,我們也存在較大的像這種測控信號的一些時間的延遲,這些都對探測器的自主控制、智能化水平以及彈道設計相關產品的長壽命、高可靠工作等方面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行星“攝影師”
天問二號搭載多款相機
天問二號不僅肩負著科學探測的任務,同時它還是一位兼職“攝影師”,攜帶了許多拍攝所需的“長槍短炮”。
據介紹,天問二號將執行約十年的深空探測任務,包含小行星轉移段、小行星接近段、小行星交會段等13個任務階段,每個階段的重要時刻都會被天問二號攜帶的各類相機記錄下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張熇:我們整個帶的叫窄視場相機,它是一個焦距比較長的,還有寬視場相機是焦距比較短的,在不同的階段用不同的相機去成像。有兩個向外的分離式的相機,往外扔的只有采樣的時候用。還有一些固定的相機,我們已經設計好了角度能夠把它拍好。用了一些成熟技術,也用了一些相對新一點的技術,希望能夠把過程比較好地展現給大眾。
除了攜帶多款功能不同的相機,科研人員也根據工程安排,對鏡頭的位置、景別、角度進行了提前設計,確保順利成像。
天問二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 李春來:我們會動用各種相機,包括星敏感器,還有一個就是探測器要飛到不同的位置,探測器還要擺各種姿勢,姿態要調整,才能拍得下來,而且是稍縱即逝的一個時機,這是很難的一個工作。
(總臺央視記者 崔霞 李寧 陶嘉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