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老茶廠。 浙江省供銷社 供圖
下管原茶廠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鼎盛時期,廠區內人聲鼎沸,優質茶葉源源外銷。可隨著市場格局變化,往日的茶香散盡,只剩下廢舊設備與銹跡斑駁的貨箱沉睡其間。
歲月流轉中,這座磚木結構的廠房逐漸失修:屋頂漏雨、木梁腐朽,斷裂的窗欞任由野草攀生,廢舊設備布滿銹跡。2019年,下管供銷社將其列為“沉睡資產”,決心改造這處年久失修的茶廠。
下管供銷社前主任陳勇坦言,彼時,供銷社長期依賴低效租賃,沿街商鋪年租金不足5000元,經濟結構單一與山區資源稟賦不足形成雙重桎梏。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護性開發老茶廠及周邊區塊,因地制宜、創新規劃,成了陳勇日思夜想的問題。
“改造要保留原有的歷史風貌,讓老廠房的工業氣息和時代記憶在新業態中共生。”陳勇強調。
循著保護性修繕原則,供銷社先邀請房屋結構專家進行鑒定,確保安全;又請來建筑設計團隊分區規劃,將蘇聯式拱形門窗和風化磚墻悉數保留。
經過半年的打磨和修復,舊址脫胎換骨,廠房外立面恢復了原有的灰白色,內部則沿走廊設置了“供銷記憶長廊”,一邊展示茶廠發展史料,一邊為后續的功能空間做鋪墊,旨在為游客打造一段跨越時代的沉浸式之旅。
煥新的老茶廠依托“耕讀山居”農文旅品牌,聚山林與田園于一體,打造酒店、茶香書吧、展覽館、田園體驗區等六大功能模塊。
酒店中廳起灶,后院種田,賓客還可于中庭茶香書吧品茗閱讀;展覽館則再現七八十年代供銷社風貌,展出老式收銀臺、扁擔貨架、竹編背簍等舊物品,一磚一瓦訴說過往年代的堅韌與溫情。
田園體驗區則成了一本“立體教科書”:500平方米的茶園與稻田穿插相間,春日育秧,夏日制茶,秋日收割,冬日窖藏,每一季節都對應著不同的研學體驗項目。學生團隊可在此體驗插秧、采茶,還能在臨時展室參與“二十四節氣”農事課程。
與此同時,酒店供應鏈延伸至周邊農戶,不僅甄選當地糧蔬作為餐廳食材,還將農戶自制的醬菜、筍干、霉豆腐等特色農產品在線上線下同步銷售,三年多來累計助農銷售超500萬元。本地匠人和手藝人也被邀請入駐古廠房,策劃鄉村體驗課程、現場教學與手工藝展示,項目每年為周邊村集體和商戶創造綜合收益超50萬元。
為破解淡季困局,酒店還承接企業團建、研學培訓、療養休閑等項目。三年來,“耕讀山居”累計接待團隊近200個,合作旅行社21家,為鄉鎮引客超4萬名,帶動集體經濟創收660余萬元。自改造以來,沿街商鋪年租金也由不足5000元提升至8000元。
“要借助商業化的優勢助力供銷文化的傳承,而不是過度消耗區域資源,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現任下管供銷社主任張俊磊表示。
據了解,下管供銷社不僅以資產入股,聯合大通集團及多家基層社注資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并與教育機構合作,構建“供銷資產+社會資本”多元驅動模式,還聯動各鄉鎮,委托紹興上虞管溪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老茶廠改造提升項目和鄉村旅游項目運營。
截至目前,該項目已串聯洙鳳村古祠堂、五經牌坊、耕讀山居酒店、春蕾農場、供銷文化館、應乾塔等六大景點,設計出多條一日游、兩日游及周末度假線路,多層次滿足游客需求。
如今,這座曾經沉睡十余年的老茶廠,實現了從“危房”到“金屋”的華麗轉身。斑駁的墻面與稻香的田野相映成趣,古老的供銷記憶與年輕的農文旅消費碰撞出新的活力,成為虞南山區的新地標、農文旅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