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們用流利的英語講述前沿科技話題。(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供圖)
上海市青少年科學思創挑戰活動已連續舉辦六年,致力于為青少年搭建用英語科普全球前沿科技、推動學習思維變革的跨學科融合實踐平臺,引導中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激發創新。自2018年起,組委會在科學導師團引領下,每年圍繞宇宙科學、生命科學、物質科學與工程技術四大領域,帶領中學生探究百余項當代科學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及我國重點科技成就與研發方向。
今年聚焦的13個科技熱點依然充滿挑戰,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零碳建筑、海洋生物碳泵和光合制氫技術有望幫助實現碳中和?3D打印使用什么材料?如何解決太空垃圾問題?DeepSeek如何像人類大腦一樣思考和行動?CPU如何處理數據?這些緊貼科技前沿的現實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熱情。
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外國語學校的陳詩雯、王子奕和王照涵同學通過生動有趣的角色扮演和對科學原理的深入詮釋,贏得好評。據悉,為了深入理解中國天文探測器“天問二號”的工作原理,三位同學查閱大量資料,反復打磨內容。老師在演講稿撰寫和PPT制作上給予精細指導,家長則幫助提升演講表現力。在答辯環節,他們對技術細節掌握準確,對“天問二號”的圖像與參考模型辨析清晰,英語表達自然流暢,展現出扎實的準備與科學素養。
來自上海市教育學會寶山實驗學校的蔣博翰同學坦言,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英文科普演講,也是一段從“我知道”到“我熱愛”的成長旅程。在文獻閱讀中,他首次接觸到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Mark Tibbitt教授團隊的前沿研究——將藍藻(一種光合細菌)穩定融入可打印凝膠,打造出具備“生長”能力的“活”建筑材料。這種材料不僅可用于3D打印造型,還能主動從空氣中高效捕集二氧化碳,為零碳建筑提供新路徑。
來自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附屬學校的樊星妤以流利英語介紹了3D打印相關研究,現場展示了自己建模打印的熱門IP形象。她說,這次經歷讓她不僅學會了清晰表達科學觀點,也真正理解了思辨與交流在科學傳播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實驗室里的數據,更是需要被生動講述的故事!
據了解,科學思創挑戰活動通過英語科普表達引導青少年探索科技前沿,培養系統思維與創新意識。相較于以動手操作為主的傳統科創活動,科學思創強調對科學原理的理解與知識應用,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表達觀點、輸出創意,從“學生”轉變為“講解者”“引領者”,實現思維方式的升級與延展。
六年來,上海市青少年科學思創挑戰活動在上海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科學導師和英語專家團隊引領下,聚焦全球議題,面向未來科技,持續拓寬青少年的科學視野。活動鼓勵學生通過英語獲取科技資訊、開展科普寫作與科學表達,在理解科技原理和全球挑戰的基礎上,開展批判性思維與創意探索。一批具備科學素養、溝通能力、實踐精神與國際視野的復合型青少年人才在此平臺上不斷涌現。
評委專家一致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迅猛發展,英語科普演講不僅鍛煉語言能力,更激發了學生在查閱英文資料、整合信息與邏輯表達中的問題意識與創新思維。專家指出,活動促使學生走進真實世界的科學議題,推動家庭與學校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共同助力青少年深入理解科學原理、提升表達能力。科學思創活動的意義,已不僅限于一場比賽,更是一場全民科學素養的培育工程。
專家們建議:科普的核心在于“傳播”,不僅要準確解釋科學原理,更要實現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表達。面對非專業大眾,成功的科普演講須具備扎實的知識儲備;清晰明了的表達能力;富有感染力和趣味性的呈現。他們強調,演講的吸引力往往來自演講者的個性展現,包括肢體語言、情感投入與語調變化,甚至是幽默、類比和生動故事的融入。有些選手以自己參與科研項目的親身經歷作為開場,增強了共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