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位于陳戶鎮的山丹縣高原夏菜基地。 戴文昌 攝
走進山丹縣陳戶鎮蘆筍生態產業園,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塑料大棚格外搶眼,大棚里筆直的蘆筍蓬勃生長。陳戶鎮黨委書記李忠義說,誰能想到,這片土地曾因干旱少雨、土壤貧瘠,被視為農業生產“禁區”的沙灘地,今天卻成了民眾增收的“聚寶盆”。
2018年初,陳戶鎮岸頭村農戶陳正安敏銳捕捉到蘆筍耐旱、經濟價值高且市場前景好的特性,便萌生了蘆筍種植的想法。于是他遠赴山東取經,并聯系當地技術員,對岸頭村土壤和氣候進行評估,確定可以種植后,陳正安便一門心思做起了蘆筍產業。
隨后,陳正安流轉200畝土地開始試種,還成立了合作社,率先在村里開啟蘆筍種植之路。“因前期投入大,頭兩年又無收益,當時遭到眾多人質疑。”陳正安說,如今看著一筐筐鮮嫩蘆筍采摘外運,打開了銷路,家人才真正安了心。
正是陳正安這一舉動,陳戶鎮蘆筍種植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也為鄉村振興鋪就了一條致富新路。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李忠義說,目前,陳戶鎮建成蘆筍種植大棚116座,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由合作社統一管理經營,民眾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和自主種植實現了多元增收。
蘆筍生態產業園的發展壯大,不但給陳正安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周邊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李忠義說,近幾年,陳戶鎮蘆筍產業帶動附近民眾40余人實現就業,人均純收入8000元到10000元。
作為山丹縣特色農業的“金字招牌”,蘆筍產業以其高附加值、長效收益和綠色發展特質,成為當地民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陳戶鎮陳戶村農戶周東說,蘆筍生態產業園離家近,來去方便,活兒也不累,又能照顧上老人和孩子,還有一份穩定收入,在這里務工既開心又安心。
從嘗試種植到產業規模化發展,陳戶鎮蘆筍產業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該鎮通過引入滴灌節水技術、采用有機基質改良土壤,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墑情和養分,精準調控灌溉和施肥,既節水又提高了蘆筍產量。
如今,蘆筍在岸頭村引種成功,成為致富好產業,也與山丹節水農業發展需求相契合。李忠義說,蘆筍根系發達,固沙保土作用顯著,種植后,昔日戈壁灘披上了綠裝,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實現了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