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舉行期間,全球科技文獻數據平臺發布上線。東壁科技數據供圖
平臺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與東壁科技數據聯合發布。“科學技術研究的全過程,包括問題提出、背景調研、實驗設計、數據收集與分析、結果驗證、成果推廣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科技文獻數據平臺的支撐。”東壁科技數據創始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吳登生說。
吳登生介紹說,此次上線的平臺依據中國機構自主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自主采集、加工、建設,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特別是研發團隊依據全新的“種子期刊引文追溯+引文網絡層級結構分級”理論方法推出“東壁指數”,增加質量分級,突破傳統評價指標單純依賴引用數量的局限,可以更加客觀、真實、準確地反映期刊在學術界的權威性與影響力。
其中,平臺根據中國科技界、教育界的習慣對所收錄期刊進行了學科分類。吳登生說,這一方面能夠使科研工作者更加了解自身的學科邊界,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加精準地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撐。
在武漢大學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李綱看來,科技文獻數據平臺是科研工作的“數據底座”,建設中國自主可控的平臺,將在提高科研工作效率、保障科技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文獻數據平臺,既是科技期刊評價的基石,也是科技期刊國際化的重要渠道,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雜志社學術總監任勝利說。
當前,AI技術加速賦能千行百業,平臺也引入了兩個AI功能,分別是“學者成果解讀”和“綜述自動生成”。
“大部分學術論文的閱讀、理解壁壘很高,要求讀者具有深厚的科學素養和學科基礎。非本學科的研究人員想通過文章了解該學者的研究方向是非常困難的。”吳登生說,平臺利用大模型的能力,相當于給每個用戶都配備了“AI助手”。用戶可以用通俗的語言向“助手”詢問每位學者的研究方向、研究特色、突出貢獻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上發布的平臺是初期版本,未來還將快速迭代,以期不斷提升為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科技文獻數據服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