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湖北洪湖。(無人機圖片)吳淘淘 攝
洪湖作為湖北省內第一大淡水湖,承載著江漢平原防洪調蓄和生態屏障的重任,也是長江中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湖泊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區域之一。然而,歷史上由于污水直排、農業面源污染、高強度圍欄養殖等問題導致洪湖水質急劇惡化,生態系統遭受重創。
據中建三局洪湖底泥洗脫生態修復科學試驗負責人王宗平介紹,該試驗項目始于2024年11月,在湖北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支持下,由中建三局組建專業團隊,率先開展沉水植被生態修復試驗工作。
試驗區位于洪湖張大口閘上游約1.5公里處,面積約5萬平方米,采用“底泥洗脫+生態修復”協同治理工藝路線,通過底泥洗脫,削減湖泊內源污染,提升水體透明度,營造水生植物良好生長環境,以原生水生植物自然復蘇為主,人工補種水生植物為輔,構建水生植物群落,持續改善水質,恢復水生態。
經過底泥洗脫,表層沉積物粒徑增大,形成了以無機粗顆粒泥沙為主的覆蓋層,構建了高穩定度泥水界面,有機質含量降低,大幅提高了水體透明度。野菱、野蓮等原生物種自然萌發,人工補種苦草、眼子菜等先鋒物種相繼分蘗發芽,試驗區植物覆蓋率達到了80%以上,水體自凈能力顯著增強,總磷、氨氮、高錳酸鉀指數均有所下降。
目前,試驗已完成主體工作并顯現顯著成效,待完成最終評估和驗收后,項目將系統總結形成涵蓋“內源治理、水質提升、風浪防控、水生植被恢復”的“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的可復制、可推廣技術模式,助力洪湖重現“浪打浪”的清澈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