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序的無人機“飛手”培訓市場亟待監管
無人機“飛手”執照考證熱潮涌動。社交平臺上關于考證的話題討論熱度居高不下,一面是培訓機構喊出“25天包就業”等誘人口號;另一面,卻是學員頻頻發帖“避雷”,揭露虛假的就業承諾與縮水的教學質量。
低空經濟蓬勃興起,無人機“飛手”隨之躍升為炙手可熱的新職業之一。去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提及,無人機操控員人才缺口高達100萬名。
一時間,考取“飛手”執照成為搶灘新賽道的“入場券”,培訓機構蜂擁而至。根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綜合管理平臺的公開數據,目前登記在冊的此類培訓機構已超過2600家。
部分培訓機構的操作卻給滿懷憧憬的年輕人潑了一盆冷水。面對學員最關心的就業問題,部分培訓機構雖打著“推薦就業”的旗號,實際上能夠提供的崗位范圍卻很小。更有甚者,以“簽合同包就業”為誘人噱頭招攬學員,卻在合同中暗藏規避責任的條款。涉世未深的年輕人稍有不慎,便會跌入這精心偽裝的“陷阱”,事后維權更是舉步維艱。
年輕人將無人機“飛手”視為拓寬職業路徑、開啟多元未來的“通行證”,這份探索新可能的初心可貴。然而,寶貴的熱情不能被一些無良機構肆意揮霍。更需要警惕的是,“開辦培訓機構”本身也被當作一條“新賽道”,在各地不斷擴張。有網友一針見血:“最賺錢的是培訓機構,‘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新興行業爆發式增長伴隨人才缺口,初期難免會出現培訓質量參差不齊與職業認知的偏差。面對失序的培訓市場,既需要政策監管及時補位,規范培訓標準,嚴查虛假宣傳與違規操作,在培訓機構資質審查中建立動態退出機制;也需要行業加強自律,培訓機構更是要摒棄“割韭菜”的思維,回歸技術賦能的本質,切實提升師資和課程教學水平。
對有志入行的年輕人而言,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看待人才缺口帶來的紅利,通過行業講座、與資深“飛手”深度交流等方式,審慎評估自身適配性,避免盲目跟風。如果下定決心深耕“飛手”職業,就要嚴格篩選培訓機構資質與口碑,謹記執照僅是“持證上路”的起點而非終點,在高度依賴實操經驗的領域,只有打磨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能,才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的關鍵。
更需拓寬視野的是,低空經濟孕育的新職業遠不止“飛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公示擬新增的17個新職業中,“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在列,這也說明,隨著無人機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將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就業方向。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7月0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