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很難得,留言區全是好評。
長久以來,伊能靜噴薄的表達欲總是伴隨著爭議,你褒我貶,你貶我褒。
恩利更是顛覆了網友對于星二代的想象,他穿衣尺度大膽,風格另類,常常挑戰普通大眾的審美禁區。
這回母子倆怎么就雙雙風評逆轉了?
先說恩利。
他入圍的蘇富比,是全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知名藝術拍賣行之一,被譽為“世界藝術品收藏風向標”,曾經拍出過很多享譽世界的藝術品。
這次拍賣,同場競投的是村上隆、草間彌生、達明赫斯特、奈良美智等當代藝術領軍人物,恩利入圍且最終成功落錘,是非常值得驕傲的成績。
他入圍的兩幅作品分別是賽博龐克系列#686 ,和“藝術是神的機器”,最后成交價格是302,400港幣和378,000港幣
也是有了這樣重量級的成績作為前提,伊能靜的小作文才顯得有理有據,大家才有興趣去了解一個“非常規”孩子的成長之路。
她說起恩利的優秀,“雅思八分,成績多數拿A,他鞭策自己比誰都嚴格?!?/strong>
恩利成績優異,18歲被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和紐約帕森斯大學錄取,會寫作、畫畫、跳舞、拍短片、寫小說、設計服裝,都是網上隨便翻翻就能看到的信息。
他畫的爸爸媽媽
但這些內容比起“伊能靜兒子穿女裝”的談資,實在太寡淡了。
化著大濃妝,戴著假發套,v領小黑裙;粉色紗裙配上粉色桃花妝。
各種風情萬種的女裝扮相,把恩利推到風口浪尖,他們罵他性格古怪、性別失調;是“變態”,心理有問題,各種惡語相向。
最后又揣測原因,一定是父母離婚,親情缺失才導致他變得“不正?!?。
當吃瓜群眾對著一張照片編故事的時候,這個剛滿20歲的少年已經創立了自己的中性彩妝品牌,出現在在香奈兒的仿妝活動上,對于時尚很有自己的見解。
他也搭建了自己的藝術團隊,參與完成了200公分的紅皇后雕塑。
紅皇后穿著華麗的服裝,臉上仿佛小丑卻又高貴的妝容,帶著一種無畏,正要走向舞臺。
伊能靜在給兒子的慶祝文里寫:
“畫畫、彈鋼琴、拍影片、作詞作曲、攝影,像海綿一樣吸收著外在的養分。他總是說:既然生命是個體驗,他可以選擇活在他人的眼光,也可以完全奔赴夢想。
他一直是一個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會努力爭取的孩子?!?/strong>
伊能靜爭議很多,但在母親這個身份上,真的很難挑刺。
當恩利的女裝造型引發爭議后,他第一時間給媽媽打了個電話,“你會不會受傷,我會不會影響到你的工作,我要不要永遠關掉社交網絡,不再發任何動態。”
伊能靜制止,“你不需要承擔,來自于父母職業上帶給你的任何東西。我覺得大不了,我就不做這個行業了,沒有什么比你更重要。”
當恩利的喜好遭遇了來自家人的極力反對,伊能靜卻坦然鼓勵恩利:
“你是自由的。你完全可以做你自己。這不但不會影響到我們,而且你會讓更多人知道,自由是非常珍貴的,尊重別人做自己是非常珍貴的。而父母尊重孩子做自己,也是非常珍貴的。”
這兩年流行“精神富養”的說法,比起物質上的嬌慣,讓一個孩子習得自信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更長遠有益的財富。
而自信,不正是從在微小的生活細節里感受到被父母尊重、珍視開始的嗎?
讓他成為他自己,就是最好的精神富養啊。
伊能靜從未缺席過恩利的成長,她陪著他旅行、看畫展,拍各種各樣搞怪的照片。
恩利18歲,是伊能靜在內心約定好的告別時間。
在孩子未成年前,她可以成為孩子的朋友,成年后,他需要的是自己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于是生日當天,伊能靜陪兒子切完蛋糕后就離開了,離開前還給兒子和朋友備了點酒,然后把整個party留給他。
那次她為兒子寫下這樣一句話:
“得體的退出,是我對你最大的愛,但你要記得,只要你回頭的時候,我們都在這里?!?/strong>
伊能靜從不干擾恩利的自由,只是不停招手不停替他加油。
尤其可貴的一點,是伊能靜在面對恩利喜歡穿女裝,和備受外界猜測的性取向問題上。
多說一句。
倫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電車難題”。
一輛電車失控了,控制改道的拉桿就在你的手邊。假如你選擇不扳拉桿,電車就會撞上被瘋子綁在軌道上的五個人;假如你選擇扳下拉桿,電車就會改道,五個人會活下來,但另外一條軌道上的一個人會死。
此刻,你該怎么選?
多數人會選擇扳下拉桿,畢竟5:1的現實擺在那里,本質上,人都要作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但樊登老師舉過一個例子:他們小區業主群里,一位年輕媽媽拿這個故事問她二年級的女兒,小姑娘斬釘截鐵回答:不能扳。她的理由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都可能是孤獨躺在鐵軌上等待處置的那“一個人”。
任何人在某個情景下,都可能會變成少數人。
就比如那些“不像男孩的男孩”,不應該被“大多數人”口誅筆伐處決。
身處小眾群體的人,來自親人的理解和來自外界的尊重,都是他們活下去、走下去的支撐力量。
愛出者愛返,伊能靜也在恩利那里獲得了難得的支持。
她想去參加《浪姐》時,一直猶豫不決,“家人都反對,要隔離、要離開米粒、要犧牲兒子離開我去國外讀書前的相處時光。”
在她打算放棄時,恩利非常堅定地鼓勵媽媽,“去吧,對我們來說就只是人生的四個月,可是對媽媽你來說,可能是下輩子新的開始”,“你支持我們做自己,我們也一樣希望媽媽不要為當媽媽放棄。”
后來伊能靜在節目里的初舞臺,特意選擇了兒子作詞作曲編舞的作品《你說要我愛你》。恩利陪她練習,給她加油,兩個人有種不同于平常母子的奮斗情誼。
步驚云在《脫口秀大會》說過一個段子——
“孟母做了這么多,誰記得孟母全名啊,孟母她都不姓孟。
那些優秀耀眼的人,都有一個叫不出名的媽,但我很幸運,起碼你們知道了我叫步驚云。”
所謂的得體退出,不僅是成全孩子,也是在成全自己。
當我們不把自己的全部人生押注在孩子身上,自然也不用背上沉甸甸的母職的殼。
尹建莉老師說,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的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的獨立,越早越好。
若母親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兒,既讓孩子的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尊重、愛和退出,才能成全健康而溫暖的親子關系。
最后分享一段海桑的詩,來自《寫給女兒的詩》: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卻仍不準備獻給你我的一生
這是我的固執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