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回應黃曉明人生感慨:“哇哦?!?/p>
日常反問句:“真的嗎?我不信。”
……
刷屏式群嘲之下,“把天聊死”成了大部分人對魯豫主持能力的印象。
但最近幾期的《脫口秀大會》,卻讓她的風評來了個180度反轉。
在龐博講完聽到十八歲的自己,說想要去上海時,她幾乎是瞬間就理解了這種年輕時離開小城奔向未來的心境,眼含熱淚;
在Rock講完容貌焦慮的話題之后,她又誠懇解釋了自己沒有拍燈的原因,說到不少觀眾的心里。
節目播出后,不少網友都在呼喚魯豫常駐《脫口秀大會》,感嘆她的表達能力。
幾乎是一夜之間,魯豫的人設標簽,就從“尬聊者”變成“互聯網嘴替”。
這讓一度被魯豫尷尬采訪刷屏的社長也感到些許恍惚:
魯豫真就突然變“好”了嗎?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魯豫曾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尬聊女王”。
回顧那些廣為流傳的采訪名場面,網友們的評價也不是空穴來風。
采訪姚明的時候,對方正興致勃勃地回憶著自己一個人在上海生活時“掃地洗碗、洗衣服疊衣服”的日常時,她突然打斷:
“(你)洗衣服?我不信。”
周迅正在投入地回憶自己和各大導演、著名演員合作時的激動心情,問魯豫:
“你能想象我的那種開心嗎?”
魯豫表情猶豫一瞬,隨即耿直回答:“我不能想象?!?/p>
直接把周迅逼得“扶椅爬走”。
面對黃曉明的深沉感慨“我這輩子,除了幸福什么都有。”
一聲單薄的“哇哦”,讓倆人陷入四目相對、相顧無言的尷尬。
最后還是實在忍不住的黃曉明,努力打破沉默:“好難過你知道嗎?”
在很多年里,這些段子作為互聯網笑料,幾經加工,越傳越廣。
以至于一提起魯豫,網友的反映通常是“真的嗎?我不信”,或是“小時候你爸爸打你嗎?”
甚至還有人總結出了魯豫常問問題的公式和套路,作為她能力不佳的佐證:
也因此,尬聊、不會主持,一度成為魯豫抹不去的標簽印象。
如今再回看這些嘲點,大都來自于節目中某一片段或某一畫面。
固然是少了一些人情世故的“默契”,也少了一些順著嘉賓說的“懂事”。
但這真的能證明魯豫作為主持人的能力不佳嗎?
事實上,只要了解過她的職業生涯,這一問題便有了答案。
魯豫23歲大學畢業,就進入中央電視臺《藝苑風景線》欄目成為主持人。
這檔節目的面試考題是對張曉海導演進行采訪。
當別的面試者還在進行套路化的提問時,魯豫的提問就已經犀利而直接:
“你們節目的三位導演為什么都留著大胡子?你們三人之間的競爭是否激烈?”
張曉海導演在后來回憶起這一片段,直言:“實在是非常的難以回答,不知道從何答起?!?/p>
雖然聽起來確實直接又犀利,甚至可能會讓受訪者不舒服,但是魯豫這種提問的方式一直貫穿于她的采訪生涯——
即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提問。
東南衛視《魯豫有約一日行》校園見面會
須知,當時新聞行業的訪談氣質偏“正統”,像魯豫這樣“跳脫”的實在少見。
回看當年魯豫采訪的視頻,還能感覺到她二十出頭的青春活力。
她曾回憶,自己當時體內蘊含著一股力量,但央媒的節目性質注定她需要“收著”,這也驅使她去尋找下一個舞臺。
三年后,魯豫從央視離職,加盟鳳凰衛視,擔任資訊節目《鳳凰早班車》的主持人。
此前,別的新聞是“播報”出來的,但魯豫主持新聞的方式卻偏向“閑聊”。
魯豫采訪現場
觀眾從沒看過這樣的節目。
一時間,播出時間并非黃金時段的《鳳凰早班車》,竟成為了鳳凰衛視廣告價格最昂貴的節目之一。
2001年,一代人心目中電視訪談的標桿節目《魯豫有約》開播。
在魯豫被嘲的那些年里,許多觀眾總是認為魯豫對嘉賓的了解不夠,但他們忽略了這檔節目的強度——
在那個沒有自媒體、沒有微博的年代,公眾人物在渴求一個能深度表達自我的平臺,同時觀眾也在期待了解公眾人物背后的故事。
于是自2004年,這檔節目開始日播。
節目一周五期,導演最多時近百名,每一期的幕后工作都要將近一個月才能完成,工作內容包括選題敲定、資料收集、周邊人物采訪……
不同的導演負責不同的嘉賓,但站到臺前的人,自始至終只有魯豫一個人。
《魯豫有約》節目組到訪鳳凰網
入行30年,魯豫采訪過上萬名來自各行各業的人。
之所以網上流傳的名場面,都是魯豫在不停地輸出問題,是因為魯豫一直堅持的采訪理念是:
“對人、對故事比較感興趣,對講道理半點興趣都沒有。”
于是,《魯豫有約》記錄了太多名人的“掏心時刻”,還有明星多次到訪,在這檔節目里記錄下自己職業生涯的不同節點。
系列節目總制片人許小滸曾將此節目比喻為“人物資料庫”。
2007年,CNN報道魯豫,稱贊她不輸世界級名嘴奧普拉。
《魯豫有約》對話張靚穎
除了同行的贊譽,魯豫也獲得了許多采訪對象的認可。
采訪賭王四太梁安琪時,魯豫直截了當地問:“你真的可以忍受四女共侍一夫嗎?難道你不會吃醋嗎?”
面對這種“毫不在乎對方感受”的提問,梁安琪卻說:“我覺得你很真誠。”
采訪胡歌時,魯豫又毫不避諱地提及他和初戀女友的感情,直言:“你讓一個靠譜的人錯過了?!?/p>
胡歌低下頭,哽咽道:“她是,她是真的很好。”
“單刀直入”的采訪方式,其實并沒有影響魯豫采訪的深度。
白巖松也曾評價魯豫看似“裝傻”的風格:專業基礎好,無招勝有招。
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似乎只能記得那些“尬聊”和“翻車片段”,對她3000多場采訪中的精華內容視而不見。
社會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中有這樣一句話:
影響大眾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擴散和傳播的方式。
圖源:《十三邀》
這段話所描述的,絕非魯豫一個人這些年的經歷。
無論是短視頻還是微博,內容輕量、以流量為先的特性,注定會過分擴散一個人的片面,并引導眾人只關注某個特定的、吸睛的方向。
這種“誤解”不止發生在名人身上,普通人一旦站到聚光燈下,也難逃這樣的審視。
去年,“豆瓣摳組”的一位豆友接受了《和陌生人說話》這檔節目的采訪。
采訪中,她反思了當下社會超前消費的現象,并表示摳組里的年輕人“不是摳的人,是認真生活的人”。
整期節目的對話內容,涉及到很多極簡生活的理念以及對消費社會的反思。
但在傳播時,這些內容變得支離破碎。
不但只留下“女子畢業9年摳出兩套房”的標簽;
她的摳門行為也被概括為:衣服撿朋友穿過的,最大的快樂就是抱著存錢罐數錢……
這些碎片化且不客觀的描述,使這位普通人遭受了大量攻擊,她也不得不公開發聲表示這些概括都有失公允。
同樣地,從“最低情商主持人”到“全網嘴替”,魯豫還是那個魯豫,變化的只是網上傳播的內容和看法。
因為擔任領笑員的幾句發言對她“封神”,和因為幾張截圖就對她“轉黑”,本質其實是一樣的——
僅憑碎片化的信息便將人定性。
所謂的反轉,也不過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這樣的“審判規則”對公眾人物的影響尤其強烈。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曾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作為一個擁有六百多萬粉絲的微博大V,他的評論區有不少誤解。
為了避免這種誤解,他不得不在講話時盡量把話說周全,挑選最準確的詞匯。
并在表達中夾雜大量“我個人認為”、“一定程度上”、“至少有一部分”這種限定詞,甚至考慮“是否要列出參考書目”。
在反思一些現象時,也強調是給自己提要求,沒有要求別人的意思
不止河森堡,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避免網友的片面評論,已經成為了現下大部分公眾人物的共識。
畢竟,一句話沒說對,可能會立刻全網熱轉,解釋都來不及,即便刪了也到處是截圖。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早些年里明星的微博有個人生活、有感想抒發、有各種各樣生動真實的一面。
不但能公然調侃別人的CP;
而且白天光鮮亮麗的大明星,夜晚也會和普通人一樣emo;
被壓抑的情緒,也可以在公眾面前隨意抒發。
但數年過去,如今這些賬號,大都成為人設工具、廣告機器,微博內容也設置了僅半年可見。
雖然這種現狀和明星定位的變化也有關系,但也逃不過另一個重要因素的影響——
網絡對公眾人物的評判更片面、更偏激了。
公眾人物在表達之前需要考慮得更多了,唯恐一句話說錯便“人設崩塌”、“全網翻車”。
然而公眾人物也是人,是人就有多面,復雜且易變。
沒有人可以被一段視頻或者一段文字定義,誰也都沒有審判他人的權利。
當我們過分關注某一面時,某種意義上也是在放棄被評價者作為人的權利,而將活生生的人看作簡單的符號。
魯豫的這次“口碑反轉”,不出意外又是一場短暫的網絡狂歡。
當喧囂過后,誰也無法得知,她還會面臨怎樣的“下一個標簽”。
就如魯豫自己曾說過的那句話:
“人見人愛的人多半沒有那么好,而那些被群嘲、被狂踩的人,似乎也沒有那么糟。
這個時代,是造神毀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