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桃愿稱于正為當代互聯網里的蹭王之王。
于正在微博上整活兒,意在蹭熱度。
有人肯定會問,蹭熱度多簡單的事情,明星藝人、公眾人物轉發一下配幾個表情,這話題度不就哐哐來了。
看看當下的明星藝人,微博早已變成僵尸號,每天不是代言各類產品,就是劇組劇照,再或者,一到重要節日或發生大事情就跟風。
但咱們于老師能是這等明星?
于正老師的蹭法屬于是專門下場,能蹭就蹭,不能蹭也得蹭上,當然細細說來,也有這么幾個“蹭法”。
自然而然地蹭:
這一類蹭法屬于是于正自我營銷,于正只需要把自家藝人抬出來聊一下,就能引發網友的討論。
比如于正公司旗下藝人白鹿,于正在自己抖音上發了一張白鹿的照片,這本來無可厚非,老板發自己公司藝人的照片,一方面肯定是為了宣傳,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藝人的喜愛。
但于老板偏偏來了一句“我最好的作品之一”,將白鹿當作是自己作品,在白鹿粉絲眼里看來,于正這是把所有的功勞歸在自己身上,蹭白鹿的熱度。
最近,白鹿和張凌赫戀情曝光之后,有好事的網友來到于正微博下面評論。
于正直接自封白鹿為一線女星,結果又引發網友們的攻擊,于正也不甘示弱。
不是自稱是營銷號公認
你能看到不管這個話題原本是什么?于正總能把這個話題提到另一個高度。
但這種炒作充其量只是一些口水活,技術含量也就一般,于正真正的狠活兒來自于另一個技能。
八竿子打不著地蹭:
在此技能下,于正老師的整活兒水平突破了另一個層面,來到了“自我”狀態。在這個狀態下,于老師解鎖了“編劇封印”,可以詩歌,可以小說,800字算少的了。
韓國導演樸贊郁執導,湯唯主演的愛情電影《分手的決心》上映后,于正似乎有感而發,專門為電影寫了歌詞。
最近,“王寶釧挖野菜”里的戀愛腦情節突然火爆全網,這個梗來自于2012年的一部古裝電視劇《薛平貴與王寶釧》,故事大概就是王寶釧苦等丈夫18年,結果丈夫娶了別人。
于正老師不愧是筆桿子出身,隔離期間的于正老師估計也是閑來無事,洋洋灑灑的幾千字續寫了《薛平貴與王寶釧》后面的故事,而且自己還加了自己的TAG。
雖然又是一波蹭,但意外的是于老師蹭的不錯,寫得挺好。
看到這里,你會發覺于正老師不光在微博上整活兒蹭熱度,他的評論區才是主戰場,古有諸葛亮舌戰群儒,今有于老師評論互懟。
于老師和網友最能出現爭端的話題基本就是明星藝人,兩方對某個藝人的定位、能力都有著自己的看法。
之前《夢華錄》開播,讓劉亦菲再一次爆火,陳曉也算是古裝市場上的一個香餑餑,有網友趁熱打鐵,在于正微博下面撮合陳曉+白鹿,讓于老師下一部安排起來,順便還拉踩了劉亦菲。
這個網友有反串的嫌疑,結果于正接話的時候,一根筋也內涵了一下劉亦菲。
這種互懟很多,但更多的時候,評論區里的于正更像是在舉辦一場“有問必答”&“談話治療”。
或者是有年輕粉絲向于老師拋出人生的困擾。
其實,于正在微博的活躍度眾所周知,只不過我們似乎只是參與進了一個表面現象,每每打開微博,看到熱搜里有于正,我們就會輕蔑一笑,奉上一句“于正真能蹭啊”。
其實在另一個層面,于正在網絡上不斷整活兒,恰恰說明他線下沒啥活兒可以整了,觀眾也學聰明了。
于正最輝煌的時代應該是從2006年開始的。
2006年,當時國內的電視劇行業屬于一個疲軟的狀態,唯一的一個風口是,上一年韓國電視劇《大長今》引入國內并爆火,引發影視行業人的思考,現在觀眾愛看啥?
以清宮為首的古裝劇幾乎被發掘完了,以至于馮鞏老師也曾在小品《得寸進尺》里狠狠諷刺過“去年電視里是皇帝熱、格格熱,今年我要演個太監就叫‘還珠太監’‘太監私訪’‘太監西行’”。
在作品上,于正也知道如何蹭,什么題材火,就去拍,而且從不同角度拍,你拍男人國家大事,于正就拍女人宮廷秘史。
于正早期的幾部作品還沒有那么辣眼,從《煙花三月》《胭脂雪》《最后的格格》《唐宮·美人天下》《美人心計》等劇中都可以看到于正的功力。
2011年,古裝穿越劇《宮》破圈了,包攬了當年所有電視劇獎項,提名獲獎,拿到手軟,楊冪也因此被觀眾所熟知。
可以說,這部劇基本上奠定了于正的發展總方向:高顏值、爛臺詞、顏色艷、縫合怪、跟風拍。
但網友們看著看著,就發現于正的劇咋都能有點撞戲,似乎于正總是在碰瓷別人的熱度。
當然,于正也不是一無是處,他在創作的過程中開創了自己的濾鏡審美,從阿寶色到莫蘭迪藍,從《宮》到《延禧攻略》,顏色不斷高級化。
于正的輝煌沒能持續多久,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正是于正十幾年來不斷被詬病的抄襲,《宮鎖連城》被瓊瑤阿姨告了,并且此案件還被收錄,并且寫成了一本書。
另一個事件是,于正和小四被國內100多位編劇和行業同仁聯合抵制,于正因此老實了許多。
而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咱作為觀眾也對于正有了個較為清晰的認識,于媽的作品翻來覆去就那么點事情,我愛他、她愛他、翻轉、復仇。
今年上映的《傳家》就直接把《延禧攻略》里的原班人馬從清宮里直接快進到了大上海的十里洋場。
于正屬實拉了,在你我看來,于正就是個互聯網小丑,各種外號起飛:于媽、于抄抄、壞丫頭等等。
現如今,于正在大多數網友眼中就是一個“文賊”,靠“抄炒吵”把自己名聲做大。
但罵歸罵,桃在研究了一圈后,才發現于正真的活明白了。
1997年,19歲的于正進入上戲;兩年后,他跟隨香港編劇李惠民學習。李惠民最拿得出手的作品就是《新龍門客棧》,可以說,進入這一行的于正遇到了名師。
都說名師出高徒,于正學習兩年后出來辦了個于正工作室,開啟了編劇生涯。
離開的原因也很簡單——為了生計
但很快,20多歲的于正發現在國內的影視行業搞編劇純純就是被吸血,2005年這一年徹底改變了于正。
回到2005年,于正的第一部宮斗劇叫《煙花三月》,講述了清朝詞人納蘭容若的一生。
然而,這部劇的總編劇是陳濤,第一編劇是于正。
桃在查找相關資料時,發現于正曾經寫過一篇博客,用自身入行的經歷痛斥了中國編劇的現狀,里面詳細地披露了《煙花三月》背后的事情。
于正的思路很簡單,就是國內編劇太難做了,優秀的劇本太容易被大公司改來改去,找一大堆人來論證劇本是否合理,一個好的劇本就在各方的討論中被“強奸”,而且年輕的不出名的編劇基本上就是被當作槍手使喚。
《南海十三郎》
年輕的于正悲哀于這個行業里的現實,想過找前輩解惑,或者幻想自己是否可以改變這個行業的風氣。
他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變成這樣
他的博客中有這么一句話:“可是這個世界就是這么現實,沒名氣的人總是需要有名氣的人壓一壓。”
被行業一番拷打后,于正似乎也想明白了,理想的豐滿換不來飯。
他就像《五億探長》里劉德華飾演的雷洛一樣,既然改變不了行業現狀,那就做得比他們更絕。
《五億探長》
首先,摸清觀眾的需求,在互聯網時代下想要吸引大量觀眾,電視劇一定要做出熱度,很簡單,制造雷人臺詞,設計夸張服化道,力爭成為網絡爆梗,黑紅也是紅。
《鳳囚凰》的縫紉機造型
故事要讓觀眾看得不費腦子,《延禧攻略》一反羸弱女主的標配,魏瓔珞上來一頓教訓各路妖魔,讓觀眾看得爽就行。
狠話
而在選演員上,于正也有自己的獨到眼光。第一,必須顏值高;第二,業務能力強。這些年來,于正帶起來的藝人現在幾乎都能獨當一面。
最后就是暴論營銷,一定要狂,觀眾罵得越難聽,于正越得說。
《笑傲江湖》和《少年派》有異曲同工之妙
……
如今,于正能夠瘋狂整活兒,一方面,因為他活得明白,他挨過社會的毒打,知道如果想要翻身,只有不擇手段;另一方面,于正在抄襲、營銷、選角能力上確實有實力。
如果總結于正的三大能力,那就是抄、炒、吵。
因此,他可以心平氣和地對待所有的批評嘲諷,時不時蹭個熱點,下場和網友互動(懟)。
一切外人看來不合理的事情,一旦到了于正手里,那就有了點燃的價值。
我們都在嘲笑壞丫頭,可壞丫頭活得比誰都清醒,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