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業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近兩年降幅超14%
中新網北京7月1日電(趙方園)“2005年—2022年中國紡織工業行業碳排放強度下降超過60%,近兩年繼續下降了14%。”在日前舉行的“2025氣候創新·時尚大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綠色正成為構建現代紡織產業體系的生態基座與價值底色。
孫瑞哲認為,當前,紡織行業綠色發展正在發生趨勢性變革。一是要素結構之變,行業投入產出體系深刻調整,綠色資源成為結構性優勢。二是價值鏈條之變,從線性到閉環,企業責任邊界從產品交付擴展為從原料獲取到最終處置的全過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價值鏈。三是治理范式之變,依賴經驗的粗放式治理正在被數據驅動的精益治理模式取代。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的《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氣候創新行動進展與展望》專題報告顯示,到2024年底,紡織服裝企業氣候目標設定率已經從兩年前的83%上升到90%。67%的企業具備識別、評估和應對氣候風險與機遇的流程。開展價值鏈碳減排的企業占比達51%。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閻巖表示,在行動維度下,在自主減排部分,近兩年企業低碳轉型取得了很好的績效提升,企業平均排放強度已經從每萬元營收0.161噸降到0.138噸,降幅超過14%。品牌企業在排放強度上的表現更為突出,這兩年下降了18%。
在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向“綠”發展的過程中,頭部企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波司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高德康表示,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實現自身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必須積極行動起來,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堅定走好可持續發展的登峰之路,推動行業向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轉型。”
據了解,去年波司登發布了“以消費者為導向,引領可持續時尚”的ESG戰略愿景,設定了“2038年前實現運營環節凈零排放”的目標,逐步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企業經營全過程和更多的利益相關方,聚焦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兩個關鍵環節持續努力。
紡織行業未來如何進一步“向綠”發展?孫瑞哲建議,未來紡織行業要推進從纖維到成衣的全產業鏈碳足跡核算;推廣可持續纖維、生態染料、節水工藝等綠色技術規范;建設涵蓋全鏈條的ESG創新體系,推動企業減碳實踐轉化為可交易的“碳資產”。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推動產業鏈協同減排;強化綠色纖維、無水少水印染、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等關鍵領域技術創新,加速前沿綠色科技產業化應用。
高德康表示,波司登將會繼續推動ESG建設走深走實,積極履行示范引領責任,以雙碳目標為牽引,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探索實踐低碳生產模式和綠色消費模式,將可持續的理念向價值鏈延伸,促進整個時尚行業共創可持續未來。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表示,紡織行業應推進能源結構優化,開展生物基與循環技術創新,建立全生命周期碳管理體系。同時,要與化工等行業開展跨行業的合作。(完)